6月2日,石角(界桩左)在33号界桩处给护边联防队队员交代巡逻注意事项。新华社记者 邵泽东 摄
(相关资料图)
车轮滚滚,黄沙漫漫,一队摩托车风驰电掣般驶来……这里是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昌果乡,虽然已是初夏时节,但依然寒风刺骨。50岁的昌果护边联防队队长石角带领18名队员,骑着摩托车在边境线巡逻。
昌果乡是与尼泊尔接壤的边境乡,有105公里的边境线,5条通外山口。
1996年,昌果边防工作站成立,石角成为官兵与牧民间的翻译。看石角家境困难,官兵们时常给他送慰问品,让他接受职业培训,还帮他家开了间小卖部,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1996年我主动申请成为一名联防队员,当时只有我一个人。”石角对记者说,那时他的主要工作除了翻译和向导外,还会同官兵一起参加边境巡逻,“我的家乡处在祖国的边境一线,守护家乡边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003年,昌果边境派出所要组建护边联防队的消息传到了石角耳朵里,他赶到派出所第一个报了名。当时的护边联防队仅有15人。2005年10月,昌果乡遭受特大雪灾。危难之时,石角所在的护边联防队自发组成“抢险救灾突击队”与官兵们苦干三天三夜,打通了十几公里的雪阻路段,成功解救152名受困群众和15000多头(只)牲畜,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20余万元。
2006年,因为工作积极、踏实肯干,石角被推荐成为护边联防队队长。他说:“我没什么文化,但我相信,只有自己做好巡边护边这件事,一心一意守好国家的边境,这样大家才会有幸福平安的生活。”
因为工作顾不上家,石角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女儿,但妻子对他说:“你为国家守边巡逻,就是保护我和孩子。”“没有国,哪有家?”石角说,有了家庭的支持,守边就更有动力了。
在石角和队员们的带动下,参加护边联防队被当地牧民视为一种荣誉。2008年,护边联防队扩招,20个名额却来了100多人报名。“我们护边队现在总共有103人。”石角说。
26岁的索朗次仁两个月前刚刚加入护边联防队,这次是他参加巡逻第一次到达界桩。“看到界桩的那一刻我很激动,我是一个退伍兵,没想到退伍之后还能为保卫国家做出我的贡献。”索朗次仁说,“我想做一个像石角队长那样的人,把巡边护边坚持下去。”
从1个到103个——在27年的时间里,一支由普通牧民组成的护边联防队在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让国旗飘扬在国境线的每个角落。
6月2日,石角(前)和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巡逻。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6月2日,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前往33号界桩巡逻。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6月2日,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前往33号界桩巡逻。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6月2日,在33号界桩处,护边联防队在队长石角(右二)的带领下学习。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6月2日,石角(上右)在33号界桩处给护边联防队队员交代巡逻注意事项。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6月2日,在33号界桩处,护边联防队队员列队准备分头巡逻。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6月2日,在33号界桩处,一名护边联防队队员使用望远镜巡查。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6月2日,石角(右二)带领护边联防队队员在33号界桩附近巡逻。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护边联防队队员在一块空地上点燃牛粪,准备午餐(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护边联防队队员在一块空地上准备午餐(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6月2日,午餐时间,石角在喝酥油茶。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6月2日,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巡逻。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6月2日,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巡逻。新华社记者 邵泽东 摄
6月2日,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巡逻。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6月2日,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巡逻。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