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俱鹤飞
昨天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回家了,回家了。”费俊龙说,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完成了所有在轨飞行任务,“现在顺利回到了祖国,我们感觉良好。”
【资料图】
据新华社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于6月4日乘机平安抵达北京,3名航天员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他们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此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一次担负起保护航天员的重任,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穿越黑障区后标示“我在这里”
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开展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神舟十五号乘组结束6个多月的太空远行、顺利返航。
在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任务中,上海航天804所承制了着陆搜寻信标机、话音处理设备、USB应答机、图像处理设备、遥控遥测设备等多台产品。其中,着陆搜寻信标机在飞船的返回任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着陆搜寻信标机位于返回舱底部,是飞船与地面之间通信的设备之一,作为空中和地面搜寻中心的引导,主要任务是在正常返回着陆段或应急状态下着陆时,发出信标信号,提供着陆搜寻、海上搜寻和国际救援的标位信息功能,配合返回舱搜救任务实施。
返回舱进入稠密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随着高度的降低,空气密度越来越大,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导致返回舱接收不到地面发送的无线电信号,地面也接收不到返回舱发送的无线电信号,这个区域被称为无线电黑障区。
着陆搜寻信标机在出黑障区后即开始工作,持续向外发出信标信号,确保在返回舱大约距离地球35公里处、黑障区消失时,第一时间重新与地面取得联系,给出标位信息。在这之后,着陆搜寻信标机持续工作,标示自身位置,告诉搜救人员“我在这里”,为指挥中心提供决策依据,直至返回舱搜救任务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我国载人飞船黑障区跟踪测量取得重大突破。据新华社消息,6月4日清晨,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刚进入黑障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敦煌测控区光学组组长李长松便准确地捕捉到返回舱的实时高清图像,并通过车载通信设备第一时间传至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曾经会让飞船与地面失去所有联系的黑障区,如今已经实现可控。“从神舟一号任务开始,为了解决飞船在黑障区的跟踪测量难题,经过一代代测控人接续攻关,现已具备了黑障区稳定跟踪飞船的能力。”测控区技术专家吴刚说。
保护航天员走稳归航“最后一米”
飞船的返回要经过制动减速、大气层外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以及回收着陆四个阶段。其中,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的最后步骤,也是载人航天任务成败的最终标志。为了护佑航天员安全回家,上海航天806所为神舟十五号飞船研制的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着陆反推发动机护卫飞船返回舱走稳归航路程的“最后一米”。
在飞船返回着陆过程中,降低速度、减缓冲击是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返回舱速度从200米每秒降低到7米每秒。为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并且在着陆的最后一瞬有良好的乘坐感受,这需要反推发动机进行着陆前最后一步的安全保障。
在返回舱降落到离地面一米左右的时候,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四台反推发动机开启“精准刹车”,在降落伞减速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垂降速度。在接收到指令后,反推发动机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以此起到减缓落地速度的目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发动机不仅要快速点火启动,还要保证在2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稳定工作。”806所发动机设计师说。
自1994年加入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以来,806所一直致力于反推发动机的研制,其承制的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五号飞船的着陆反推发动机,均圆满完成了飞行任务。
(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