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绿色文物”留住难得城市记忆
我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显成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皋兰什川“连心树”
位于兰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的唐槐
皋兰什川“树王”
位于读者大道的夏园旱柳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和“活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根据市林业局2018年第五轮的普查结果显示,我市古树名木分属18科24属29种,448株单株古树名木。此外,还有5处古树群,计16186株。我市共有古树名木16634株。
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古树名木以其独具的科研、科普、历史、人文和旅游价值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一个地方的绿色名片,更是赋予了城市沧桑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市现有古树名木16634株
一夜春风入镇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吹至,什川镇沿岸梨花次第绽放,给古镇扮上了雪白的花边,登高遥望,只见梨花不见镇,远山近野沉浸在一片花香之中;时至金秋,这里又是霜叶火红,层林尽染,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摇摇欲坠。
“连心树”、五百年古槐、“树王”“树后”……每棵树都有一段悠久、感人的故事;梨花仙子、石骆驼、一线天……每个景点都承载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如今,这里被誉为“中国第一古梨园”美称,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佳地。
记者查阅资料,什川的梨树栽培源自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园中树龄最长的超过300年,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梨树尚存数千株,历经沧桑,古茎虬曲,却依然枝繁叶茂,百媚千娇。
古树被喻为“活文物”“绿色活化石”,若把古树名木视为一种资源,那它就是一种不可再生、能同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珍贵人文资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生态、观赏和科普价值。
自1983年,我市便开始了对古树名木的调查和保护工作。根据市林业局2018年第五轮的普查结果,我市古树名木分属18科24属29种,448株单株古树名木。此外,还有5处古树群(皋兰什川古梨树群、安宁堡街道古枣树群、仁寿山古枣树群、都市春天生态园古梨树群、榆中县青城镇古梨树群),计16186株,我市共有古树名木16634株。
普查结果还显示,我市1000年以上单株古树有四棵,分别为位于七里河区兰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的两棵唐槐(树龄约1320年),红古区张家寺村寺庙旁文成槐(树龄约1300年),榆中县定远镇矿湾村龙泉寺旁圆柏(树龄约1000年)。
较前几次普查,在2018年的普查过程中,我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查清了我市古树名木资源种类、分布状况,掌握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为我市进一步开展古树名木管理与保护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市民扫描树前的“身份证”(二维码),还可了解该树的基本信息和历史渊源。作为精致兰州中的文化元素,此举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诸多的文化和历史印记。
今年,市林业局还组织实施了建成区古树后备资源调查项目,结果显示,我市现有古树后备资源669棵,隶属12科17属21种,分布在19个街道25个社区,树龄在50至60年之间。据介绍,这些树木具备成为古树的潜力,可丰富、有效补充我市未来的古树资源。
精心呵护百年古树焕发勃勃生机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留下的重要生物资源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生长在我市不同地域的古树名木记录着气候变化的年轮,承载着我市的历史文档的烙印。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和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
夏日炎炎,读者大道的夏园矮草青青、绿树成荫,市民三三两两在这里散步、乘凉。记者看到,园中有一棵约150岁的旱柳特别引人注目——该树的主枝虽已干枯,两旁的侧枝却蜿蜒向上,枝繁叶茂,焕发着勃勃的生机。担心侧枝因自重折断,技术人员在对该树复壮的同时,很巧妙地在下方支起3根柱子,其颜色和外表与古树浑然一体,犹如古树伸向大地的三支臂膀,难分真伪。许多市民路经此处,都要拿起手机,和这棵外形奇异的“寿星树”合影。
记者注意到,古树根基旁有一个喷洒口,成为这棵古树独有的水源。距离树基约3米范围,技术人员设计了一个圆形的复壮沟,复壮沟边缘每隔约80公分有一个塑料小口,可为树根通气,还便于给该树提供养料。为了使这棵“寿星树”健康生长,技术人员还对该古树的破损部分进行了填充,防止雨水流入树洞后滋生病害,此外,还需定期对古树周边的土壤实施灭菌杀虫。
五泉山路两侧均是高大、长势旺盛的树木,其中有两棵大树的地位显得与众不同,它们不仅有围栏,而且还有标识牌,记者扫描后得知,这两棵古树均为旱柳,有着百年以上的树龄。
市林业局园林绿化科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两棵古树前几年做了“复壮手术”,目前观察,恢复得还不错。他说,古树复壮前,他们会根据每棵古树的情况,制定方案,并请专家进行审核后分步实施。“这是当时拍下来的图片,被锯下来的粗枝上有许多小孔。复壮时,我们对树干中的空洞用发泡剂进行了填充,再用环氧树脂进行保护。”该工作人员拿着图片对记者解释道:“这样,不仅消除了隐患,还保障了古树的健康生长。”
“手术”之后的古树,迎来了它们生命中的“第二轮春天”。
兰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原金天观),回廊幽曲,松柏槐榆错杂遍布,这里现存的唐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经数朝,屡枯屡荣,绵延不衰,现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沉默不语地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其中有一棵唐槐盘根错节,老枝纵横,高达20米,树径近3米,树围5.4米。
一位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潘姓游客对记者说,武汉市的古树不是很多,他是慕名而来。仰望它们,心里很激动,毕竟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宝贝中的宝贝。
兰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唐槐是文化宫里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树,是他们的宝贝,平时也予以特殊的关照。记者注意到,大树根部已用汉白玉围栏进行了保护,每棵古树旁,还设置了避雷针。
护好“活化石”传承绿色生态文脉
有人说,“古树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毁掉了,还可以参考记载或记忆重建,而古树毁掉了,就再也没有了。”
黄河风情线,一位姓张的市民对记者说,这些古树不仅是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见证,还承载着人们魂牵梦萦的乡愁情思,看待它们,要从“绿色文物”的高度来审视,像保护文物一样来珍惜,这样,我们的城市会更具文化气息,也显得更有深度和内涵。
古树名木是城市记忆,是文化载体,是历史的象征和延续;保护古树名木,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
采访时,市林业局园林绿化科科长成曦说:“有效保护古树名木,是给子孙留下的一笔丰厚的人文财富和自然财富。”他说,古树作为一个物种能长期保存下来,说明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适宜本地的气候和环境,可以作为研究苗木生理、古自然史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如何改善我们目前树种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基因遗传等一系列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古树生活的年代久远,它的生命已和当地的环境、文化、历史融为一体,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见证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与自然界历史的变迁,反映了地域的历史文脉和景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把其作为城市生态文化景观的主旋律,可以展现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为精致兰州添色增韵。古树名木经大自然鬼斧神工,历经千百年风霜侵袭,形体奇特苍郁,气质高贵厚重,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这对发展本地的旅游事业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现已成为我市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吕胜军文/图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